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知义法师答: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,何必常常念?

    何必常常’的理论是正确的,那么大家吃饭总算诚心罢,也只要吃几粒就好了,又何必常常吃呢?假使说吃饭和念佛不一样,我认为事虽有别,理却相同。  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,是为了断除妄想;使前不攀缘,则第七就无所执,第八也无所藏,不执著就不会造诸恶业,当然不会遭恶报。而念佛之法,如逆水行舟,只要停止前进动力(攀缘),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,如把船头调个方向,再加上动力(念佛)顺流而下,必能早日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2/18434920677.html
  • 六根----修行的切入点

    的修行法门,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、喜好来选择,例如:好思辨者从智能入门,依从性格者由信愿入门,而好简单者可从禅定入门,热心者则可由慈悲入门。然而,入门之后的修行,则以定慧为中心,依六根、尘、、五蕴、界等皆可为修行的下手处。但以现代人普遍定心不足、心思混乱的情况,以「」、「蕴」(心为主)来修行,实有力不从心之感。至于,以界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)、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(以境为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849589.html
  • 南传上座部“有分”思想之探讨--以“九心轮”问题为中心

    )。  二、“有分”与“九心轮”  1.“有分”思想的成立背景  在南传上座部的本思想中,认为在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  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背后,必须有一微细意识存在,称为“有分”  bhavanga。而这一个“有分”,不但是作为活动背后之所依,同  时,亦是促成生死轮回的主因。换言之:“有分”也就是轮回之主体  。如《成唯识论》卷三所云: 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:谓大众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350025.html
  • 六根——修行的切入点

    选择,例如:好思辨者从智能入门,依从性格者由信愿入门,而好简单者可从禅定入门,热心者则可由慈悲入门。然而,入门之后的修行,则以定慧为中心,依六根、尘、、五蕴、界等皆可为修行的下手处。但以现代人普遍定心不足、心思混乱的情况,以「」、「蕴」(心为主)来修行,实有力不从心之感。至于,以界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)、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(以境为主),则现代人普遍染着尘境,无力超离,如...

    黄国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1854535.html
  • 怎样才是无分别智

    心意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。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?那可以修无想定,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,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,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,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。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暂时不起,第七第八照常活动不停。准确地说,第八叫心,第七叫意,前,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,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,第七转为平等性智,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。与此同时,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。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2459406.html
  • 历史的一点暗示

    自具足,本自清净”,应该可以推导出什么是方法; 另外也似乎可以以此做为检验实修效果的标准之一。 许多人对于“清净”理解有误差,有的以为不出门是清净,其实是无记空;实际上,比如眼见洁净的玻璃和眼见... 1.从达磨至慧能,为何是祖师? 《信心铭》:欲取一乘,勿恶尘。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卷五中有经文:“阿难!汝欲识知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生死结根,唯汝六根更无他物。汝复欲知无上菩提,令汝速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3076648.html
  • “让”的故事

    的对立。除非是究竟了悟,体证绝待的法界、清净的法身。否则,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,一再的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,经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,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,它仍然会产生妄想执著,六根、尘、虚妄和合,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、宇宙世界,以及沉沦其中的道有情。 有人会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,提不起力量,就想再去找另一个道场。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,觉得没有意思,就想: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。 这种种的想法,都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884892.html
  • 何谓魔?

    诸受和合,名为受众;小、大、无量、无所有想,分别和合,名为想众;因好丑心,发能起贪欲、嗔恚等心,相应、不相应法,名为行众;情、尘和合,故生,是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,是名识众。死魔者:无常因缘故...

    见等法师

    |降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930363851.html
  • 小议八

    唯识之接触,方解开胸中弥漫多时的雾障,使人豁然开朗。人的八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等八,其中前就是人的六根缘尘境而形成的虚幻执着,那么第七是第六所依之根,它常随四烦恼——我...实藏,屏除前的干扰,以探究心性的本末。  拜佛,礼佛,经声佛号持戒即是为了束住这颗心,种下状况根,日长天久,自然谒此生命的升华。  如果我们不迷于尘境,智慧就不会蒙被,不至于流转于凡流,执迷于物质...

    心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4954236.html
  • 新八规矩颂

    三界六道自往来。  三生五:  我为境熏复起,分别五尘识之功,  因缘所生尘无性,是识缘在独影中。  最初见境五遍行,了解尘相别境五,  不定烦恼善染心,共成五十一心所。   四生:  思量过去与未来,非量境上独徘徊,  念念不舍五尘影,道生因从此栽。  从识初起名心所,著境之时名见分,  善恶无记皆相应,生生死死展转熏。  初转:  变相观空始转识,三界空时识已终,  二乘极果成无漏...

    守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2454271.html